这次探望陈牧师,惊喜地发现他的左手左脚已经可以自由活动了。他能够与我握手,脚也能移动。护理告诉我,他并没有接受特别的康复治疗,而他的恢复却如此显著,我只能感恩——神正在他身上动工,使他逐渐康复。
见面后,陈牧师立刻问我:“你知道今天有一位我认识的弟兄来看望吗?” 我猜测道:“是神州的吗?” 他点头。“是好久没来神州的?” 他再次肯定。 我笑道:“那是章弟兄吧?” “答对了。”
章弟兄和我曾共同服事神州团契,已是31年前的往事。
我们再次回忆起陈牧师夫妇当年的福音事工,他们不仅奔走在德州,也其他州的大学校园传扬福音。他与我确认了当年服事过的至少八个州,包括德州、俄克拉荷马州、乔治亚州、新墨西哥州、密西西比州、阿拉巴马州、路易斯安那州、佛罗里达州等。
陈牧师谈到,他成长于基督徒家庭,从中学起便开始独立读经,并回应神的呼召。与师母从神学院毕业后,他们双双加入使者协会,开始长达15年的校园福音事工。他深感在建立团队时,一个清晰的异象至关重要,因为“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,而是靠神的话语。”他甚至请休斯顿的新心音乐事工的弟兄创作了一首事工团歌,可惜现在手头一时找不到这首歌。这让我想起,初来美国时曾听过的一首台湾基督徒创作的《宣教的中国》,每次吟唱都深受激励。二十年前,看到教会许多弟兄姊妹全家搬回中国,投入双职事奉,我自己也曾尝试,只是最终未能成行。
我和陈牧师聊起了一周前去休斯顿的经历。临行前,我曾联系陶弟兄(陶牧师),希望能见上一面。陶弟兄当年受陈牧师邀请,在神州团契服事了一段时间。回忆往昔,他曾寄给我这样一段文字:
「最初认识他和师母是1997年。那时,国内来定学生和访问学者多起来了。我参加的就是在他家里的神州团契,神州团契这个名字很有普遍性和特征性。从名字就知道这是针对大陆来的学生学者的福音团契。我见过另外一个牧师的介绍,认识了陈牧师夫妇和神州团契。那时,你在东德州的一个神学院读书。是第二年,我们每个礼拜五下午开车到陈牧师家。好像到了自己的家里。无拘无束。有时候我们礼拜五不回去,就住在他们家。有时候他们夫妇外出,那天就我们在、他们也是放心地把一切交给我们。我记得有一次他们的冰箱有鲈鱼,我们也是毫不犹豫的煮了享受一番。
有一件事我心里一直没有搞清楚,就是我每次去这个神州团契,陈牧师总算我是使者实习的同工,每个月按时间给我补贴。我也从来没问他,是不是他自己出的钱。不管怎么样这算是我第一份实习的教会,陈牧师便是我第一个榜样,上帝的仆人应该象他那样。我的侍奉无形中带着他的影响。1999初 ,我正式成为使者的校园同工。记得很清楚陈牧师亲自帮我开车从德州到滨州使者的总部,到达时已是超过半夜。更使我吃惊的是,1999年底 12/30我正式离开使者,陈牧师又帮我开车从马里兰的巴尔的摩到休斯顿。更令我吃惊的是2023年,他自己已经不常开车的情况下,从达拉斯自己驾车来休斯顿看我,为我祷告,因为他得知我走路不稳,疾病在身。
上帝的仆人常把别人多事放在前面,这是我印象中的陈牧师,顺便提一下1997年陈牧师夫妇俩送我们两个锅,我们至今还在用,那是25年前的事。这成为很好的记忆。」
此次陶牧师因身体原因未能见面,后来得知他已因健康问题从牧职退休。巧合的是,我在休斯顿拜访中学英文老师贾老师及其儿子(段弟兄)一家时,得知陶牧师竟是段弟兄的邻居。我们合影后传给陶牧师,陶师母也回信提起往昔的交情,只可惜那天未能亲自相聚。如今段弟兄和妻子正在休斯顿梨城开展事工,愿神赐予他们智慧与勇气,去接触上千尚未得救的家庭。
晚餐时,邻桌两位弟兄听说我们要去福遍教会参加《帮助孩子活出神儿女的身份》专题讲座,便主动与我们攀谈,竟意外发现他们早在国内就认识段弟兄的妻子岑姊妹。他们此次专程从Portland来到休斯顿,负责接待这次讲座的讲员凯西·卡斯滕斯(Cassie Carstens)夫妇。
我们随即前往福遍教会,聆听凯西牧师的分享。凯西牧师在台上强调:
- 基督徒家庭应超越世俗思维,从“平面国”进入“立体国”,活出神的国度文化。
- 父母要以道德权威引导孩子,建立家庭价值观,使家成为神国度的反映。
- 通过七个关键转变,实践丰盛生命,让天堂在家中真实可见,并影响下一代。
这里七个转变包括:从自我中心到道德权威;从世俗价值观到神国价值观;从知识传授到生命榜样;从权威控制到赋能式领导;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;从短暂目标到永恒眼光;从个人得救到家庭转化。
网上介绍说:凯西牧师是一位来自南非的国际知名演说家、训练师,同时也是《世界需要父亲》(The World Needs A Father)运动的创始人。他长期关注全球“无父亲人群”,并致力于培训体育教练成为青少年的生命教练,为他们塑造模范父亲的形象。他的事工如今已遍及140多个国家,影响深远。
值得一提的是,福遍教会主任牧师林永健,二十年前曾在我们恩友堂做培训,教授如何透过门徒训练完成教会的传承。他当年也是效法耶稣,带领十二位弟兄,经过数年培育,最终使他们成为教会的领袖。这种“门训”模式,正是今日家庭与教会成长的关键。
探访结束前,我再次为陈牧师祷告:感谢神的看顾,求主继续赐他健康,使他能够回顾过往的事奉,并将属灵的经验传承给下一代。
(2025/3/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