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,我受邀参加了陈建和周晓萍夫妇移居波特兰的告别晚宴。
到场后才发现,宴会的主力阵容竟是神州合唱团的成员和家属,顿时让人倍感亲切。许多老朋友也在其中,勾起了不少回忆。
陈建弟兄与我相识已久,最早是在SMU结缘。那时,我刚刚在联谊会担任领导,他则来到SMU求学,短暂的交集后,他不久便转往UTD继续深造。我还遇见了SMU的校友Susan。
让我惊喜的是,老邻居阎昌德和杨沙英夫妇也来了,他们离开神州组已有一段时间,今日能在此相聚,格外难得。同样每周一起参加神州组查经的王先康和周晓英夫妇也出席了晚宴。王弟兄今晚激情高歌,虽然他并未正式加入合唱团,但依然展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。
此外,我还遇见了摄影协会的领导Sherry。25年前,我们曾在同一家公司共事,如今她也是神州合唱团的成员。她热情地邀请我加入合唱团,我笑着告诉她,其实早在1995年,我和家里领导便参与了合唱团,只不过一年后因事务繁忙,不得不中断。
聊到这里,我与阎昌德回顾了神州合唱团的历史。1994年5月,使者协会的陈召清牧师在家里成立了神州团契(后来加入恩友堂成为神州组)。同年冬季,陈召清牧师为庆祝圣诞节,号召本地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,首次共同排练《圣诞欢歌》组曲。当时我和家里领导参与了这次百人大合唱。次年,为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,SMU的孙承华和丁霭悦(指挥专业)老师(他们也参加过神州团契)重新组建了百人合唱团,指挥演出了《黄河大合唱》,我们参与了排练和演出。一年后,神州合唱团正式成立,其中不少成员正是当年94年、95年合唱的参与者,而神州团契的韦丹维弟兄担当了合唱团团长。
晚宴接近尾声时,合唱团的成员们即兴高歌,接连唱起了《送战友》、《我爱你中国》以及电影《桥》的插曲《啊,朋友再见》。王先康和杨沙英都热情投入其中,现场气氛热烈,歌声回荡在餐厅之中。至于餐厅另一侧的食客们,他们是否欣赏这突如其来的音乐会,抑或感到用餐被打扰,就不得而知了。
为今晚欢唱伴奏的有SMU的校友王金辉,他带吉它前来助兴。神州合唱团的萧诗莉(神州查经班的组员)则是此次晚宴的召集人,她特意带来了风琴,为小合唱伴奏,增添了温馨的氛围。非常感谢她的邀请。
席间,我请在现代汉语学校就认识的汪燕,帮忙拍下了我与陈建、周晓萍夫妇的合影。Sherry也为大家留下了珍贵的合照。
临别之际,我与陈建弟兄聊起了信仰。他过去在查经班时,常常提出许多深思熟虑的问题,然而当年我们未能给予他足够满意的解答,我对此深感抱歉。他却谦虚地表示,自己常觉得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节奏。我告诉他,查经的意义在于彼此分享、共同学习,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答案。他也愿意和我分享他的心得,这让我十分欣慰。
最终,我们匆匆道别,相约未来无论在线上或线下,仍能保持联系,再次相聚。
(2025/03/08)


